n129815

联合早报今天报道:“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星期天(7月27日)共

联合早报今天报道:“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星期天(7月27日)共同宣布,美国和欧盟达成了一项框架贸易协议。” 美国将对包括汽车在内的大部分欧盟进口商品征收15%的关税,较特朗普之前威胁的30%关税降低一半;欧盟将对美国增加6000亿美元投资、购买美国能源和国防采购等。 冯德莱恩说:“我们与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达成了贸易协议,这是一项重大的协议,将给我们带来稳定性,将给我们带来可预测性。” 评几句:从协议背后的战略意图看,美国显然想通过关税施压与投资绑定,巩固自身在能源、国防等领域的优势地位——欧盟加大对美能源采购,意味着美国页岩油、天然气等能源出口将获稳定市场,进一步强化其全球能源供应方的话语权;而国防采购的增加,则可能加深欧盟对美国军工体系的依赖,削弱欧洲自主防务建设的动力。这种“经济绑定+安全依附”的模式,本质上是美国对跨大西洋关系的单向塑造,试图让欧盟在战略层面更贴合自身利益。 对欧盟而言,这份协议的“稳定性”承诺更像一把双刃剑。冯德莱恩强调的可预测性,或许更多是指暂时避免了30%关税的极端冲击,但15%的税率仍会持续侵蚀欧洲制造业的利润空间。以汽车产业为例,德国大众、宝马等企业每年向美国出口数百万辆汽车,15%的关税意味着每辆车成本增加数千美元,要么压缩企业利润,要么转嫁给消费者,最终可能倒逼部分产能转移至美国本土,导致欧洲本土就业岗位流失。而60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,若大量流向美国制造业和能源项目,可能挤占欧洲内部用于绿色转型、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的资金,延缓其“战略自主”进程。 从全球视角看,美欧的双边协议还可能加剧“阵营化”贸易趋势。其他经济体若看到美欧通过排他性协议划分利益范围,可能会加速推进区域贸易集团的整合,比如东盟强化内部市场联动、非洲加快自贸区建设等,这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外部风险,却也可能让全球贸易网络变得更加割裂,不利于技术、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。长远来看,这种以邻为壑的贸易逻辑,最终会损害全球经济的整体效率。